歷史沿革
三門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豫晉陜三省交界處,東連洛陽,南接南陽,西南與陜西渭南和商洛接壤,北隔黃河與山西運城相望。相傳大禹治水,揮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引黃河之水滔滔東去,三門峽由此得名。轄區地處秦嶺余脈崤山山麓,千古雄關函谷關矗立境內。因古時崤山與函谷關并稱“崤函”之塞,三門峽又稱“崤函”。
三門峽市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里生息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原始文化。距今六千年前,就出現了較大的氏族部落。約在公元前21世紀~13世紀,這里是夏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西周時屬焦國、虢國,春秋先屬虢后屬晉;戰國時分屬韓、秦、魏;秦屬三川郡,漢屬弘農郡;三國屬魏國恒農郡,晉屬司州弘農郡;北魏置陜州后一直延續至明清;民國時期先屬豫西道、河洛道,后改為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曾設陜州專員公署。1952年,陜州專署與洛陽專署合并。1957年3月國務院批準設立三門峽市,歸河南省直接管轄。1961年三門峽市由地級市降為縣級市。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推進,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三門峽市重新升為地級市。三門峽市現轄2區(湖濱區、陜州區)、2市(靈寶市、義馬市)、2縣(盧氏縣、澠池縣),及1個經濟開發區、1個城鄉一體化示范區,62個鄉(鎮)(33個鄉,29個鎮),1211個村委會,12個街道辦事處, 167個居委三門峽市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地處黃河流域中游、連接中原與西北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得華夏各種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升華,孕育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崤函文化。仰韶文化、黃帝文化、虢國文化、老子文化、達摩文化、砥柱文化、甘棠文化、根親文化以及古代崤函交通文化、戰爭文化等諸多歷史文化,正是崤函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歷史文化
(一)仰韶文化
1921年,首先發現于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距今5000到7000年,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表面繪制有圖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目前,全國共發現仰韶文化遺址5000余處,其中三門峽市調查發現300余處。仰韶村遺址先后于1921年10月,1951年6月和1980年10-11月、1981年3-4月、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進行了4次發掘研究工作。仰韶文化的發現揭開了中國田野考古第一頁、中國新石器考古事業第一頁、中國考古學研究第一頁、中國原始社會研究第一頁,成為劃時代的里程碑,仰韶村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2021年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公布“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中我市仰韶村遺址、廟底溝遺址位列其中。
(二)黃帝文化
黃帝鑄鼎原聚落遺址群位于靈寶市陽平鎮境內,南依秦嶺,北瀕黃河,東為沙河,西為陽平河,方圓300平方千米內分布著50處仰韶時期文化遺址,總面積達4.36平方千米?!妒酚洝贰稘h書》《資治通鑒》等文獻均有黃帝“鑄鼎升天”的記載。鑄鼎原周圍還一直流傳著黃帝鑄鼎、馭龍升天、嫘祖采桑等與黃帝有關的傳說故事,還有許多與黃帝有關的山名、水名、地名,尤其是如軒轅臺、夸父山、蚩尤山這種以當時部落首領命名的現象在全國十分罕見。靈寶北陽平遺址群為黃帝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詳實的實物例證。該遺址群與有關黃帝的記載和傳說相互印證,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的最佳切入點。其中靈寶西坡遺址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選遺址。北陽平遺址群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大遺址保護專項規劃。2006年,西坡遺址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三)砥柱文化
三門峽水庫大壩下游約200米黃河水道中,聳立著一座石島,人們把它叫作“砥柱”或“底柱”,有時也稱作“砥柱山”。千百年來,河水從三門中怒吼而出,在砥柱的身上無休止地沖撞、拍打,而且無論黃河水有多大,總也淹沒不了它。這座石島自古被喻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寄托著華夏民族在動蕩艱難的環境中敢于戰勝艱險、英勇不屈的獨立精神。歷代文人墨客圍繞砥柱,借詩、詞、歌、賦等文體,吟唱砥柱、頌揚砥柱!使其由華夏大地著名的地理標志凝華為砥柱文化。
(四)虢國文化
虢國是西周早期建立的姬姓諸侯國,對西周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廣泛而深刻。20世紀50年代,國家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三門峽市上村嶺考古發現虢國墓地,并首次對其進行大規模發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市考古隊聯合對虢國墓地進行第2次大規模發掘。其中,1990年發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發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別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先后兩次發掘出土的的文物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制作之精、價值之高,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周考古中罕見的。1984年,將首次發掘保留下來的1727號車馬坑原地原狀建起虢國車馬坑陳列館。2000年,在第2次發掘的虢國墓地遺址上建成專題性博物館——虢國博物館。
(五)甘棠文化
甘棠,又名棠梨,因周朝賢臣召公曾在甘棠樹下訣訟而被后人傳誦。三千多年來,甘棠成為召公的化身、象征,人們借以表達對勤政愛民者的敬仰和愛戴。召公系周文王姬昌的庶子,周武王姬發的異母兄弟,先輔佐父兄滅紂建周,又輔佐成王、康王創“成康盛世”,為周朝打下了延續八百多年的堅實基礎。召公理政,經常深入基層察訪,問政于阡陌之間,訣訟于甘棠樹下,寧勞一身而不勞百姓。召公去世后,人們敬其人,尊其樹,思其人,愛其樹,并寫成頌揚甘棠的詩篇,收錄到《詩經·召南·甘棠》之中,留下“甘棠遺愛”的佳話。
(六)老子文化
公元前491年,東周著名思想家老子在函谷關著就《道德經》,奠定了中國道家、道教的基礎,其影響滲透到了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兜赖陆洝穬热萆婕罢軐W、經濟、軍事、養生、倫理、藝術等方面。老子思想被后來學者不斷豐富、完善,至漢初形成道家學派。東漢后隨著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為道教的教祖,《道德經》被奉為道教的主要經典之一。
(七)達摩文化
南朝梁武帝普通年間,古天竺僧人達摩經海上絲綢之路到中國弘法,圓寂后葬于熊耳山空相寺。達摩在中國以“理入”“行入”首傳大乘。后經五代祖師的衣缽傳承與弘揚形成中國佛教的主流一脈——禪宗。達摩也因其高行被尊稱為禪宗初祖。禪宗對中國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心要影響了亞洲乃至世界佛教。目前,三門峽市遺跡、遺存主要有空相寺、達摩塔、達摩造像碑、汾陽王置寺表碑及菩提達摩大師頌并序碑。
(八)根親文化
三門峽市根親文化資源豐富,郭姓、焦姓、關姓、陜姓、兀姓、曹姓、盧姓、辛姓、上陽姓、陰姓、舟姓均起源于此,靈寶是楊姓、許姓郡望地,澠池是上官姓郡望地,張氏是陜縣的名門望族,陜、澠姚姓系唐朝名相姚崇之后裔,茹姓名起澠池。郭(虢)姓起源于三門峽,為世人認同,并產生較大的影響。
(九)古代崤函交通文化
三門峽市自古為中原與關中的交通要道。東至澠池西到潼關的崤函古道,始于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相伴于周秦漢唐而興盛,是我國古代溝通中原、關中的交通大動脈。秦漢以后,又發展了黃河三門峽漕運,把崤函古道陸路交通與水運交通有效地連接起來。與此同時,生活在黃河南岸的三門峽人民排除萬難,開辟大小渡口26處。其中太陽、茅津、利津、盤豆為四大古渡。崤函古道、黃河漕運和黃河古渡共同構成了古代崤函交通文化,對于中國東西部在數千年封建社會歷史進程中能夠成為有機的統一體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F存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是絲綢之路中國段22處遺產點之一,成為我市首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十)古代崤函戰爭文化
三門峽市北瀕黃河,遙倚中條,南屏崤山、熊耳、伏牛諸山,東西連通惟依黃河地塹,而東有澠阨之阻,西有函谷潼關之險,地扼中原與西北邊疆的交通咽喉。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豐富的戰爭文化。自古及今,在崤函大地上,發生了無數次的戰爭,其中秦晉崤之戰、小關之戰、西原之戰、新店之戰、礓子嶺之戰、陜州保衛戰便是這眾多戰例中的典范。崤函地區戰爭留給后人眾多的描述戰爭、源于戰爭的成語,給予人們以沉思和警醒。
二、政治軍事
(一)政 治
1921年11月,東起徐州西至陜縣觀音堂的隴海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在罷工中表現突出的陜縣觀音堂車站工人符敬宗、水湛寅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三門峽歷史上最早的共產黨員。1924年11月,陜州工會成立,并建立了中共陜州工會支部,這是三門峽歷史上最早的黨支部。1927年7月,建立了中共陜州區委。1937年12月,中共靈寶縣委建立,這是三門峽歷史上第一個縣委。1938年9月,中共陜縣縣委建立。1938年11月,中央軍委在澠池建立八路軍兵站,使澠池成為運送抗戰物資、護送干部過境的重要交通站。12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在澠池八路軍兵站主持召開中共豫西特委擴大會議,傳達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將中共靈寶中心縣委改建為中共陜靈地委,這是三門峽歷史上第一個地級黨組織。劉少奇在澠池期間,起草了黨的歷史上光輝的黨建名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提綱,并首次在澠池黨員訓練班上宣講。這篇誕生于澠池的著作被譽為“一部培養合格的成熟的共產黨員的教科書”,教育了數代共產黨人。
1945年1月,建立了中共河南(豫西)第二地委、第二專署和第二軍分區,駐澠池縣西村一帶。1945年2月,中共澠池縣委和陜縣縣委建立。至1945年夏季,豫西先后建立了6個地委、專署和軍分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建了河南(豫西)抗日根據地。
1946年6月,全國解放戰爭爆發,中原軍區北路突圍部隊在李先念帶領下勝利到達陜南和豫西。8月,成立豫鄂陜區黨委。同時,在盧氏及周圍地區成立豫鄂陜四地委、四專署、四分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三門峽市黨員隊伍不斷壯大,黨組織的戰斗力不斷增強,黨成為全市人民改天換地、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大精神支柱。1960年9月,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三門峽市也在一片曠野上建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新興工業城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三門峽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前所未有的輝煌業績。1986年1月,三門峽恢復地級市建制后,三門峽市掀起第二次創業的浪潮,成為河南省重要的能源、煤化工、鋁工業、黃金生產加工基地。2008年后,三門峽市搶抓歷史機遇,大力推動轉型發展,開始了第三次創業。目前,全市共有中共黨員15萬余名、基層黨組織6千余個。
三門峽市民主黨派有民盟、九三學社、農工黨、民建。其中1986年9月成立民盟三門峽市小組,1989年6月成立民盟三門峽市支部,1995年2月成立中國民主同盟三門峽市委員會;1989年6月成立九三學社河南省委直屬三門峽市小組,1991年12月成立九三學社三門峽市支社委員會;1995年12月20日成立農工黨三門峽市支部;1999年9月20日,成立民建河南省委直屬三門峽市支部。
(二)軍 事
三門峽境內的崤函古道因其險固和交通之艱難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夏、商、周三代,商湯伐夏桀,周武王伐商紂,虢人滅焦,晉滅虢國,各方強權爭霸,諸侯鐵血角逐,異彩紛呈。中國歷史上的典范戰例也在這片熱土上不斷涌現。秦趙會盟,晉假虞滅虢,晉秦崤之戰均發生在這里。華夏族與四夷諸族也在戰爭中得以融合。
戰國后期,為了對抗秦國的兼并,關東六國或“合縱”、或“連橫”。而秦王嬴政則貫徹了一條“遠交近攻”的戰略路線,不使六國形成戰時同盟。崤函古道、函谷關前,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在三門峽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悲慘壯烈的歷史活劇。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涉部將周章率主力與秦決戰,攻入函谷關。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劉邦、項羽上演“鴻門宴”,留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典故。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稱帝,派鄧禹率兵入關攻打赤眉軍,經過激戰,反為赤眉軍打敗。后赤眉軍在崤底(今陜縣雁翎關以東之峽谷內)被東漢大將馮異打敗。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6月,安祿山、史思明叛軍自洛陽長驅西進,占領了關中門戶崤函天險,同唐軍在函谷關以西的古桃林塞西原一帶展開會戰,主帥哥舒翰為叛軍所俘,潼關、長安相繼失守。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朝大將郭子儀率兵,在函谷關大破安祿山叛軍。唐末,黃巢率軍也曾兩次從今三門峽轄境經過。北宋末年,宋將李彥仙率軍民堅守陜州城,與金兵展開殊死戰斗。城池被破,李彥仙投河而死,抒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壯歌。明崇禎八年(1635年),高迎祥、李自成等率農民起義軍20余萬從陜西入河南,十月,攻占陜州。清代,捻軍曾以陜州為重要活動區域。
辛亥革命時,張鈁率領的秦隴豫復漢軍出關東進,在轄區與清軍大戰。民國初年,國民二軍與鎮嵩軍曾經數次在轄區決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32年11月紅三軍在戰略轉移中,途經盧氏播撒革命火種,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長征中,途經盧氏,創建了包括盧氏縣在內的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紅七十四師曾留盧氏、靈寶堅持斗爭兩年??谷諔馉幦姹l后,三門峽地區各級黨組織大力開展工作,建立并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及時掀起了三門峽地區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1947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陳(庚)謝(富治)兵團搶渡黃河,挺進豫西,先后解放澠池、陜縣、靈寶、閿鄉、盧氏等縣。
三、思想學術
(一)道家思想
春秋時,老子在函谷關著就《道德經》,集古圣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統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正式成型。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范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
(二)理學思想
明初著名的學者、理學家曹端,澠池人。其學以躬行實踐為務,而以存養性理為大端,對理學重要命題多有修正、發揮,被論者推為“明初理學之冠”。曹端把倡明理學作為終生奮斗的目標,其著述甚豐。主要著作有:《〈太極圖說〉述解》《〈通書〉述解》《四書詳說》等。
四、文學藝術
(一)文學創作
三門峽市現轄區的文學創作,唐代最為輝煌。陜縣的上官儀、姚合的詩作自成體系,為詩壇所崇,尊為“上官體”“武功體”,多有仿效。女詩人上官婉兒,開創一代詩風,所著詩集20卷,風靡朝野。宋代魏野的詩集傳到外邦,名氣甚大。明代散文作品成為主體。清代的文藝著述多為詩作?!拔逅摹边\動以后,小說、散文、詩、雜文的創作甚為活躍。
新中國建立后,三門峽市現轄區各縣文化部門重視業余文藝創作,各縣文化館相繼成立業余創作輔導組,開展創作活動。1957年,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涌現出許多優秀作品:如董必武的《觀三門峽樞紐工程》;郭沫若的《詩八章》;雷加的報告文學《黃水謠》《神門河之戰》和小說《黃河在咆哮》。吳煙痕的詩集《黃河詩抄》《三門峽詩抄》;華山的散文《童話的時代》等。60年代初,各縣文化館大都創辦文學刊物,發表業余作者作品。1965年11月,靈寶縣劉占科、陜縣劉安璋,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青年業余創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文藝創作春風又生,各縣(市)都有作品在省內外的報刊上發表。1980年,各縣(市)文化局下設劇目創作組。1984年后,各縣(市)文學創作協會相繼成立,文藝創作日趨繁榮。
近年來,三門峽市文藝事業日益繁榮,文學界涌現出了一批作家、詩人、雜文家以及戲曲編劇等,大量詩集、小說等問世,優秀文藝作品和文藝人才不斷涌現,文藝創作和演出活動日益繁榮活躍,創作題材日益寬廣。創作出一批體現時代精神、反映當代審美追求、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作品。戲劇創作方面,《果山戀情》《大山的兒子》《甘棠遺愛》《布衣英雄》等劇目獲得省文華大獎,戲劇《大山的兒子》進京參演并搬上銀幕,戲劇《姚崇辭官》榮獲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此外,《李工生》《甘棠遺愛》《曹端還鄉》《源頭活水》《連翹花開》等新創或改編戲劇劇目搬上舞臺,電影《鐵拐》《鷺世界》《菊花村的花事》等在全國院線上映獲得社會各界好評……文藝創作精彩紛呈、有聲有色、亮點不斷?! ?/span>
(二)民間藝術
生活在黃河之濱的三門峽人民,在千百年的生產勞動中創造了古樸的民間藝術。有社火、鑼鼓書、各種舞蹈、管弦民樂等民間文藝;有剪紙、刺繡、編織、面花、皮影、烙畫、蛋雕、布制工藝品、玻璃彩繪、澄泥硯、青銅器及玉器復制等民間工藝,表現出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門峽市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地處黃河流域中游、連接中原與西北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得華夏各種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升華,孕育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崤函文化。仰韶文化、黃帝文化、虢國文化、老子文化、達摩文化、砥柱文化、甘棠文化、根親文化以及古代崤函交通文化、戰爭文化等諸多歷史文化,正是崤函文化的典型代表。
五、科學技術
三門峽市科技事業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考古發現,先民們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在農耕、狩獵、生活用具的制造上掌握和應用了一定的科學技術。陜縣發現有60萬年前的猿人打制石器;仰韶村遺址等出土的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器、骨器,其中用于農業的有石斧、鏟、刀、錛、鑿等,用于狩獵的有石鏃、石彈,用于紡織的有石(陶)紡輪和骨針、骨錐等,生活用品中蒸煮器有陶鼎,飲食器有陶缽、盆、碗、杯,容器有陶壺、罐、甕等。澠池縣漢魏窯藏鐵器和冶鐵作坊遺址,有煉鐵爐及大量陶模具和鐵器,這說明在這一時期煉鐵技術就得到應用。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泌任弘農太守。在黃河三門峽北岸開鑿一條運漕十八里,繞過三門之險,運糧于長安,同時將作大匠楊務廉在岸上開鑿一條棧道,讓纖夫拉船,逆水而上。唐代建造的寶輪寺塔,反映了高超的建筑技術。清代末期、民國初期張坤著有《兵法十三家》《中西醫學串解》等。民國12年(1923年)靈寶縣籍實業家李工生先生從青島、煙臺引進蘋果樹苗,在家鄉試驗栽植成功,為靈寶縣發展蘋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科技事業迅速發展。各縣先后建立了科研機構。全市逐步建立了科技推廣體系、科學研究體系、科技管理體系、科學技術普及與宣傳體系。全民科技進步意識顯著提高,科技發展社會環境得到大力改善,科技進步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主導力量。隨著科技興市戰略順利實施,全市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成果碩果累累,科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